【徐州日报】『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来源:宣传部作者:时间:2021-12-16浏览:351设置

徐州日报12月14日报道对威尼斯官网沈山教授的采访,报道内容如下:

『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徐报融媒记者 臧秀君

  《“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徐州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徐州的发展将再上新台阶。我们邀请了3位专家,一起谈一谈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话题。

  主持人:什么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

  沈山:省域副中心城市来源于空间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在省域范围内、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经济辐射力超出行政治辖范围、距离省会城市150公里以上、可以被赋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重任的大城市。

  其作用和意义是有利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培育形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对于优化城镇和人口空间布局,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及对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推动省际边界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主持人:为什么会把徐州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与河南洛阳、湖北襄阳、山西长治这些城市具有怎样的共性?

  刘满芝:我认为首先是在经济实力上,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并且离省会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它在区域上有一个中心性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说徐州,到南京有300多公里,襄阳、长治到他们的省会城市也有150公里以上,洛阳也是超过150公里以上。

  这四个城市,在工业上的发展都是不错的,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比如徐州有以徐工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襄阳有以东风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洛阳的轴承、拖拉机等这种装备制造也是很强的。长治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煤炭开采、煤炭煤化工上的发展比较好,现在也在逐渐转型。这四个城市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制造业的基础,都是全国性的交通枢纽城市,都具有辐射周边地区的带动效应。

  主持人:对徐州而言,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含金量体现在哪里?

  司增绰:对徐州来讲,第一个是人口政策方面,再一个是区域规划方面,还有就是基础设施,实际上这几年徐州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比较明显,比如公共服务完善。而就徐州的工业基础来讲,虽然徐州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但是近年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摆脱了原来老工业城市的包袱。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中心,现在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和区域中心,虽然定位不同,但这两个政策的叠加,对于徐州来讲,会带来很多的发展机遇。

  沈山:我们可以这样去进一步理解,徐州作为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这就划定了一个极具区域特征的重要样本。在《规划》当中,也强调了政策,包括资本、人才等一系列高等级要素的集聚,来强化其服务区域的功能。另外,徐州作为资源转型城市,土地政策也需要重点强化,这些政策能够对徐州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在规划中,明确提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徐州装备与智能制造业。在支持“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部分,提到了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什么会把目光聚焦到这两点上来?针对这两点,我们应如何发力?

  刘满芝:徐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一些专业的优势资源以及工业的基础,徐州的装备制造业,像徐工目前在全国、甚至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下一步要去冲击全球性的装备制造业,并且往智能制造这个方向去发展,进行转型升级。

  多年来,徐州持续探索转型之路,比如采煤塌陷区如何去整治生态环境,以及我们的传统能源资源企业如何进行转型,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徐州的超前谋划与布局,为徐州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司增绰:徐州目前形成了以徐工为引领的装备制造业的一个产业集群,其优势地位比较明显。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的亮点是比较多的,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现在及未来我们能够进一步突破的地方所在。

  主持人:结合当前徐州的发展情况,徐州想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存在哪些短板?

  沈山:我们的装备制造业虽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我们的产业链条相对单一,和周边城市的链接度还不足。我们作为苏鲁豫皖接壤区的一个城市,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我们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多项政策利好叠加过程中,我们在对这些政策的充分利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司增绰:我认为首先徐州科教资源相对短缺,尽管徐州有中国矿业大学、威尼斯569vip游戏下载、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但对于省域中心城市或者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来讲,仅仅有这些高校还是不足的。第二是徐州的产业科创能力相对较弱,这实际上也是科教资源短缺引起的,因此徐州要在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城市上努力。

  刘满芝:把徐州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相比较,可以看出徐州的人口是外流的,这说明徐州的集聚能力相对于苏南的城市来说,包括经济发展的实力,以及区域性的这种吸引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能不能吸引外面的资源,包括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到徐州来,这些都是需要去努力的。

  主持人:针对这样的短板,徐州在下一步发展中应该如何查短补缺呢?

  刘满芝: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打造好自身的一些优势,就是打造实力。第二是区域间的发展,就是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怎样去联动发展的问题。第三是我认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和淮海经济区的建设是可以联动的,协同打造,就是联动发展的问题。

  司增绰:我认为徐州要扬优势、补短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与传统产业融合,尤其是与徐州传统制造业融合,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在巩固徐州传统优势的同时,形成未来发展的一些新优势、新亮点和增长点。

  沈山:把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统筹起来,即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同时也能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我认为要发挥徐州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枢纽经济来积聚高端的、高等级的资源要素。还要强化双向开放的功能,把整个徐州发展放在国家战略上来统筹考虑。

  主持人:对于徐州来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是一个定位,把定位变成地位,徐州还应该具备哪些新的要素,或者说重点关注的领域呢?

  沈山:首先要坚持开放引领,把徐州放在“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来看,要打造交通链、物流链、要素链和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多链合一”的“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在更高质量、更加开放地层次参与区域协同发展。

  司增绰: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除了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还要在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上面下功夫,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健康产业以及枢纽经济等,在产业发展上更加完整,使徐州更有实力。

  刘满芝:我觉得要建好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有协同发展、价值共创的思维,协同发展要从文化的内部和外部去考虑,比如内部,徐州要做好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五个徐州建设,对于区域也是外部来说,徐州要做好辐射周边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协同发展。

  主持人:从三位专家话中,我听到了三个关键词汇是开放、发展与协同,希望徐州能够牢牢把握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这次机遇,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报道网址链接:

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21-12/14/content_643194.htm


返回原图
/